四川省下半年公务员招考岗位以公安系统、法院、检察院、司法系统、监狱系统、戒毒系统为主,部分地市有普通岗位招聘,但招聘人数远不如上半年省考,四川省2023年下半年省考预计于10月报名,11月笔试。
四川公务员报考职位筛选(全)
一、历年公务员考试公告及岗位表汇总
年份 | 公告发布 | 公告 | 职位表 | 大纲 | 招考人数 | 报名时间 | 考试时间 | 成绩查询 | 面试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23下 | 10月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11月 | 查看 | 查看 |
2023上 | 1月3日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7089 | 1月4-10日 | 2月25日 | 2023年3月27日 | 4月20-23日 |
2022下 | 10月25日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4624 | 10月26-11月1日 | 11月26-27日 | 2022年12月下旬 | 1月13-15日 |
2022上 | 2月23日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8675人 | 2月24日-3月2日8:00 | 3月26日 | 4月29日 | 5月20日至22日 |
2021下 | 10月12日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2335 | 10月14-20 | 12月18日-19日 | 1月18日 | 2月18-20 |
2021上 | 2月22日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7145人 | 2月24日-3月2日 | 3月27日 | 4月29日 | 5月21日-23日 |
2020下 | 10月28日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1074人 | 10月30-11月5日 | 12月6日 | 1月8日 | 1月30-31日 |
2020上 | 6月8日 | 查看 | 查看 | 查看 | 8099人 | 6月11-17日 | 7月25日 | 8月26日 | 9月17-20日 |
二、四川公务员考试流程
报名条件: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符合职位要求的社会在职、非在职人员,年龄在18-35周岁
报名流程:网上报名-资格初审-报名缴费-职位调整-准考证打印-笔试-笔试加分-成绩查询-面试
笔试科目: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和《申论》,每科卷面满分100分
笔试成绩: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成绩×30%+《申论》成绩×30%+笔试加分
考试总成绩:按满分100分计算,笔试占60%、面试占40%
三、四川公务员考试内容
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,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,特别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公共科目笔试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。其中,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,考试时限120分钟,满分100分。申论为主观性试题,考试时限180分钟,满分100分。
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包括常识判断、言语理解与表达、数量关系、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部分。
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、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、文字表达能力。
四、四川公务员笔试练习题
综合分析题是申论的关键点题型,也是难点题型。该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、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,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,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。虽然评论型综合分析出在近年来考察频率较低,但其思维模式及作答思路,是申论思维的重要体现,必须切实掌握。评论型综合分析的特点是题干分析对象通常为“社会现象、观点”等,提问方式往往包含“看法”“观点”等词汇,要求中通常有“观点明确、有理有据、论述全面”等。从以往考生的反馈及赢分情况来看,考题的难度大,赢分低,是让考生望而却步但又不能放弃的题型。各位考生也不用担心,只要大家掌握了评论型综合分析作答的本质就是“概括+一点逻辑”的本质,作答就会变得轻而易举。下面,四川华图以2015国考题目为例,揭密评论型综合分析题的解答技巧。
【例题】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,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。根据给定资料2,谈谈你的看法。(20分)
要求:(1)观点明确,有理有据;(2)论述全面,语言简明;(3)不超过250字
【解析】
1.审题。
一是审清题干得答题思路。根据分析对象为“观点”,提问方式“看法”及要求“观点明确,有理有据,论述全面”可判断题型为评论型综合分析,其中分析对象“观点”存在有争议,需要考生通过阅读材料,进行分析综合得出观点,这里的观点来自材料,是客观的,而不是自己想像得来的。依据题型可得出作答思路:亮明观点:能、不能还是其他;能或不能的理由;提出对策或下结论。二是审清要求得评分标准。观点明确,观点来自材料,尊重材料;有理有据,论证部分有说服力;论述全面,不能遗漏相关要点;语言简明,语言不啰嗦,简洁明了,突出关键词;字数,不超过250字,格子纸10行字。
2.找点。
第1段:直接提出问题,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?
第2段:“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、融入社会”;
第3段:“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、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”;
第4段:“新技术使城乡之间显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”;
第5段:“事实证明,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----比如普通人和彻底掌握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,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”。这是材料中明确的观点;
第7.8.9三段:“信息技术给农民求职、拓展视野、畅通表达渠道、建立维权组织等”表达的是新技术理论上或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结构的屏障;
第10段:“也不可因此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,因为线上线下一定要结合起来才会有作用”;
第11段“从长远来看,两者之间的受益差距实际上拉大了”等。
3.加工。
按照评论型综合分析题型的逻辑进行加工,即:提出观点-分析观点-落实观点的结构作答。全篇材料的大意可分为两个部分,“能”与“不能”,通过分析可得出作者的观点:理论上能,但现实中还未完全突破,需要进一步观察,这就做到了观点明确并且不带有主观想法。第二部分分别论证能与不能的理由,做到要点分类且全面。第三部分没有对策则书写结论性的语句回扣观点即可。
4.书写。
从目前来看,新技术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,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。一方面,新技术给社会底层的农民带来了一些改变。一是给他们的生活、交往、就业求职带来便利;二是使他们拓宽视野,转变意识,拥有表达渠道;三是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媒体维权。所以从理论上说,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、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。但另一方面,新技术会产生“马太效应”,强势群体更容易从新技术的使用中获益,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受益差距,而且新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线上线下结合起来。因此,不可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,需要线上线下结合才能起作用。